五、六章,聚焦與調查|概念為本讀書會紀錄

總是在下一次讀書會之前才在寫上一次的心得啊啊啊啊。

前次讀書會紀錄:
啟動|概念為本讀書會紀錄

這次讀書會的討論真的是很精彩,可以說是一邊和大家討論,我的腦袋裡一邊在放煙火,突然靈光乍現和突然弄通很多事情,覺得自己對概念和事實的關係又多了一層認識!

這次閱讀的章節是「聚焦」與「調查」。
在會前針對每個章節我都丟出了一系列的引導問題(放在底下留言裡),原本也想據此開展出討論,BUT,人生就是這個 BUT。

「知識點是概念嗎?」有人拋出了這個問題。
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熱烈討論起來。看機不可失,我拿出了佛瑞爾模型協助整理知識點的定義、特性和是非例子。
用佛瑞爾模型定義概念

過程中,我察覺到大家對於「概念」本身有著迷思。
於是順勢再把佛瑞爾模型套用到「概念」上,順便請大家回顧第一章節。
(嘿嘿,讀的時候都沒問題,用的時候才有問題吼。)
(這是寶貴的學習者經驗啊。)

至此開始,一切都亂了套,討論如滔滔洪水,一發不可收拾。
我們無視今天要討論的章節,開始往「概念」的概念深挖下去。

兩角辯論
於是我修改四角辯論的規則,成為兩角辯論,強迫大家選邊站。
我們在便利貼上寫下想要和大家討論的,是或非概念的例子,再一一貼出來,讓大家用腳投票:這張便利貼上寫的是「概念」嗎?

「理想國」是個概念嗎?
如果理想國不是概念,那「烏托邦」是個概念嗎?
一個概念會因為被翻譯成不同語言,就變成不是概念了嗎?
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就是概念嗎?
那「一隻白色的獨角獸」是概念嗎?
「台灣」是不是一個概念?(笑死)
同一個詞彙,可以在這個領域裡是概念,而在那個領域裡是事實?
那「唯一神」是概念嗎?(大笑)

每次表態,我們都會停下來討論,再回頭去對照「概念」的佛瑞爾模型,過程中,「概念的迷思概念」就這樣逐漸被一點一滴的消除掉。

這是個很有價值的過程。剖析來看,我們是藉由概念來認知世界,因此說到底,萬事萬物對人來說都是概念。(見附註)
既然如此,那「事實」又是什麼?
突然間,腦袋裡有東西通了,就像找到拼圖的最後一片,魔術方塊最後的那聲喀噠。

「事實是藉多重概念而錨定住(或描繪、指稱)的事物。」
因為被錨定,所以無法隨意遷移。Eureka!

諸君,有發現嗎?
雖然已經完全不顧討論章節了,但我們透過各種例子、剖析、來回試圖抓出概念的邊界,正是在實踐「聚焦」章節中提到的「概念形成策略」啊。
大家不畏懼地挑戰又義無反顧地投入,全然就是第五章的精神所在。我們正在用書裡提到的方式,來閱讀、學習這本書的內容,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! 但我原本、完全、一點都沒有打算要這樣帶的,討論的走向和我事前準備的完全不一樣啦 XDDDD 不過就是這樣才好玩。努力在大家激發出的水花中找到那股流動,抓住它、乘上它,最後站在浪尖上一口氣衝出去的感覺真的很爽~ 這就是全員一起共創的成果。

特別感謝今天出現了四塊白板(笑),雖然有紀錄者,但大家都很即時互相補位。
還有特別投入並適時轉換大家心情稱職的 time keeper。

這次讀書會我收穫良多,果然就是要有輸出,才知道輸入的部分有沒有問題。
這就是這星期的主題:「組織與再現」啦。

註:
多談一些關於事實與概念之間的關係。

概念就像是標籤。
人從各種訊息中,擷取、組織相關資訊而形成概念(標籤)。
它使人不需要每次都從頭讀取所有訊息,降低了我們的學習成本。

但這個形成的概念(標籤)是已經在腦袋中處理完的結果,我們的自我無法覺察未處理前的原始訊息,這是人天生肉體上的限制。
結果就是,我們總是帶著一副有色眼鏡在看世界,而這副眼鏡是摘不掉的。因此人天生就是貼標籤的生物。

因此,當我們要向他人說明一項事物時,我們得要貼上多重的標籤,讓雙方都認同我們「在說的是同一件事情」,才能將它固定下來,成為雙方都認同的「事實」。
所以說到底,所有的事實其實都是觀點。

也是自我覺察、冥想、內觀,能夠和概念性思考相輔相成的原因。
內觀,觀內在念頭的起滅,認知到我們對世上一切的感受,來自於自己對事物貼上的標籤。
也有一派法門,試圖去接收未被腦袋評價、判斷過的原始訊息。

不論途徑為何,不論用什麼詞彙描述,共通點都是察覺到在我們的心智和真實世界之間,隔著我們的大腦。
而察覺這件事,並練習讓這件事為自己所用,便是概念性思考的基石。

2024.04.16
被多重概念錨定的事實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關於工作室

【萬物自然課。百景】其之五十九。科學進展的過程。

冬日山行:沒有緊湊日程的靈魂之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