啟動|概念為本讀書會紀錄


這星期天是《概念為本》的台北實體讀書會第二場,拖到了快要第二次讀書會才生出心得,真是慚愧。

在實驗教育的旅程中,我輾轉於各門各派之中,人本、耶拿、蒙特梭利和華德福、自由民主、生命對話與情感、自我實現與選擇、實作與體驗......等等等等,什麼都參一點,先囫圇吞棗再慢慢反芻。

稍微多走一些旅程後,我自問:「當眼前的人身心安在,準備好要展開學習之後,我該怎麼引導或教學?」

若不想課程停留在「比較歡樂的填鴨」,我發現需要有意識地將眼光放在「概念」上。讓概念橫跨學科、縱貫深度,在不同面向、深度與不同的領域間,搭建起連結與關係的橋樑。

要想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,一是熟悉變化,二是找到萬變中的不變:那便是概念為本強調的「概念的遷移」。

= = =
但在台灣目前,概念為本的教學還是小眾中的小眾。
它不僅無法光靠知曉就能依樣畫葫蘆操作,也很需要更加彈性的課堂時間運用;因此即使有人有能力或有意願實行,也常因為沒有場域而無法落實或熟習。

感謝的是,越來越多教育者,或察覺傳統教學的極限,或察覺概念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,而開始尋求方法並靠近它。

從這兩次讀書會中可以窺見,參與者來自各種場域:體制內、體制外、補習班、才藝班、幼兒園、自學家庭......。更加說明概念為本是一個跨場域、跨領域、跨教學系統的,可以成為(也本來就是)教學核心的教學法。
它可以 PBL,可以華德福,可以蒙特梭利,可以學思達,可以探索教育,可以 STEAM。
它就是核心驅動程式,可以鑲入各種作業系統之中,為它們所用。

概念為本的教學是打造思考模式的教學法。
這意味在成為概念為本的教學者之前,你必須先是概念為本的思考者。
因此無法速成,無法期待看完書之後就能馬上熟用。

幸好,即使暫時還無法在教學上有所產出,整個過程仍是有所價值。

我常說自己在準備教案的時候,常常要把教學內容讀過至少三輪起跳。
一次讀見,
一次讀懂(抓出概念),
一次反轉,用學習者角度模擬要怎麼讀。

這個準備的過程中,便是在練習概念為本的思考。而一個概念性思考者,是很強大的。
即使暫時還無法在教學上有所產出,概念性思考也能在教學與平時與學生相處上產生莫大的效用。

所謂教學法,也只是將對教學內容的理解,協助用有效率的方式收束並且對焦的框架罷了。
(這不就夠厲害了嗎?XD)

= = =
感謝這次聚會總共有 11 人參與,突然覺得伙伴的家裡變的好小www。
原本我們設想大概有 4~5 個人就很不錯了。

感謝你們的參與,感謝你們願意將時間花在既無計畫經費,也沒有名聲,僅僅是憑著想要讓更多人知曉概念為本的教學,就大無畏地開了讀書會的我們身上。

新的一年裡,希望能和每月一聚的讀書會夥伴,一起在生活的風浪之中,頂風前進。
新年快樂!

2024.01.14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關於工作室

【萬物自然課。百景】其之五十九。科學進展的過程。

冬日山行:沒有緊湊日程的靈魂之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