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關於工作室

圖片
放在這裡的,是我的教育行動紀錄,以及介紹。 以輔自然教育工作室目前是傻剛的個人工作室。 位於桃園,常態活動範圍以北部為主。 關注自然領域與科學領域課程、野地教育,與自主學習。 關於工作室的詳細介紹,請點選這份 簡介投影片 ,或看下方。

【萬物自然課。百景】其之八十二。如何回應提問?

圖片
想要慢慢建立小孩發問的模式。 希望小孩的發問可以更具焦、具體,並且是先想過一遍的。從說明想法、理由,藉由對文字說明的「理解」或與同儕「討論」,與自己的想法「核對」後,建立起自己認知。 簡單來說是,減少直接給予答案,要求孩子先述說自己的想法,並與相關文字說明做核對之後,才建立自己的認知。 在思考提問的過程中,突然發現,有許多資料指出提問的重要性,卻很少指出回應也是相應重要的。的確,一個擅於提出核心問題的教育者,通常會是好的思考引導者。 但若是對許多教育者來說,「怎麼提出好的問題」是一個虛無飄渺的目標,以及市面上許多提問課程都是面向成人而無法應用在孩童身上,也許反過來從「怎麼回應提問」著手是個可以嘗試的方向。 底下我試著把「直接給予答案」和「引導思考並自己建立認知」的過程描繪出來。可以看出「引導思考」的過程中,需要啟動的能力是較多元而且複雜的,但這些都是後續要持續學習時,非常重要的基礎能力堆疊和練習。而且這個路線,和許多溝通與回應的路線(述說、接收、核對),都是有相呼應之處的。 怎麼回應提問。

【萬物自然課。百景】其之八十一。為什麼他都不聽我說?

圖片
哎呀哎呀,鋪陳了好幾年(對,年),終於能夠和這群孩子談到「非暴力溝通」! 分組是我的課程中很重要的元素,由於不一定是和自己想要的人同一組,所以組員之間的溝通就很重要了。 我們先看了一部短片,青春發言人的〈爸媽說過最傷人的這句話〉。 大家彷彿都心有戚戚焉啊,只是過程中我一直幫他們把「爸媽」抽換成「組員」。(笑) 和爸媽不同;我們不能選擇父母,但通常可以選擇組員。也因此,這次溝通不順暢,忍耐一下就過了,拍拍屁股走人就是了。但如果我們能夠更好的溝通,讓組隊的範圍更廣、過程更舒服,那不是很好嗎? 在談「非暴力溝通」前,我們先談了「普通溝通」常常會帶有的四個讓人不舒服的元素:要求、判斷、應該、否定。我們很容易可以從一般的對話中抓出這四個元素,光是一節下課我就可以從孩子們的對話中記錄下一堆範例。(大笑) 就連「稱讚」,也不是每次都是正面的。我請他們回想過去被稱讚的經驗,按自己的感受分為正向的和負向的。 這之間的差別在哪裡? 這時候我把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小卡發下去,讓小組討論,這四個步驟的前後順序。 觀察(我看見...) 感受(我感覺...) 需要(我在意...) 請求(所以,我想要請你...) 從團體討論中,他們發現了一些事情,例如:不論後面的順序如何,「觀察」一定都是在第一個。 最後我們回頭去檢核,那正向的和負向的稱讚,有符合非暴力溝通的哪些步驟? 大家發現那些讓人感覺不舒服的稱讚,通常只符合一個,甚至是完全沒有,反而是符合普通溝通中的不舒服元素。 「他連看都沒有看!」有小孩驚呼。 是啊,所以才讓人不舒服。 他們現在推開了門,稍稍窺視到裡面的一點點。 但這只是一條漫漫長路的起點,未來要怎麼走,就看他們自己了。 p.s. 感謝 善意溝通修復協會 大方公開教案並提供教材免費下載,這堂課程主要架構的靈感是脫胎自他們的教案。 p.s.2 非暴力溝通四步驟小卡的內容是由 Gemini 生成。 p.s.3 老梗... 課程中小組成員正在討論。

【萬物自然課。百景】其之八十。讓我感覺到你的愛!

圖片
從讀書筆記到讀書心得,這個主題走了一個學期,終於到了收尾階段。 我發下了三份不同等級的讀書心得,讓他們拆解出它的文章結構。入門級是心得比賽的得獎作品;熟練級是科幻小說的心得;而大師級,談的是漫畫。我選的是吳明益談松本大洋的〈 手揮五弦易,目送歸鴻難——吳明益談松本大洋的《竹光侍》 〉 (對,我夾帶私貨!兩個都是!) 畢竟《竹光侍》是 2006 年的老漫畫啦。他們沒有看過,總有種空口說白話的感覺。哎呀,不如就來找找松本大洋的作品給他們看看。 原本想說只是找個《乒乓》的 OP 來讓他們聞聞香就好,沒想到找到一部真愛點評,我自己都看得熱血沸騰。看完之後,忍不住對他們說: 「你們有感受到這個 Youtuber 對這部作品的熱愛嗎?」 「你們有發現他並沒有一直重複『這部動畫超級好看的』這類話語,但你就是可以感受到他的熱愛嗎?」 「所以,你們能寫出讓我感受到你對那本書的愛的讀書心得嗎?」 「讀書心得從來就沒有只能寫字。一部影片、一齣戲劇、一支舞蹈、一個裝置藝術......都可以是你的讀書心得!你不想寫那麼多字?可以。拍支影片給我,或是其他的,能讓我感受到你的感受的,都可以!」 嗯...我的課真的滿硬的...(反省) 《乒乓》勝敗對決的顛峰之作|A Jie點評

我對藝術教育的想像

圖片
Photo by Peng D on Unsplash 我的觀察裡,檯面上主流的藝術領域教育者分成了光譜的兩端:一端是技術體系,以磨練、養成某種技藝為主。這個技藝可能是繪畫(各種媒材)、音樂(各種樂器)、舞蹈(各種...)、攝影、雕塑、演出......等等。另一端是療癒體系,強調情感的表達與抒發、自我與情緒的認識與探索、個人經驗與自由創作的連結......等等。 當然這是一條連續光譜,大家都位在這條連續帶上,應該很少有人會否定另一端的價值,只是每個人還是有自己的偏好。 但當我以三年為時間單位、一個學校為對象思考藝術領域需要的教育者時,就覺得只有這兩個面向好像不太夠。所以我獨立拉出第三個面向,或者是以前兩個面向為基礎往上長出來的面向:賞析。 一個普通學校,不是培養特定專長藝術家的地方(其他領域亦然),也不是每個學生都需要不斷被療癒。對我來說,學校,尤其是基礎教育,是累積學生可能性的地方。不是每個學生都會成為靠藝術吃飯的人,但我希望他們都能成為會欣賞藝術的人。 賞析需要技術,沒有技術無法理解作者所下的心血;賞析需要情感,不認識自己情感的人無法和作品產生共鳴。但賞析不只需要前兩者,還需要其他的東西,例如脈絡,脈絡能帶出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關係。所以賞析,強調的會是觀看的角度、是作品和其他事物之間的互動與關係、是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脈絡、是理解、是分析、是爬梳,所以需要史學、需要地理學、需要整合更多跨領域的養分,最後集結成,嗯,就是現在被說到爛了的:素養。 呃...所以有人能推薦以國中生為對象的藝術教育者嗎?

從前從前有一座池塘|大湳森林暑期生態營

圖片
大湳森林暑期營第一週順利結束了! 第二週營隊還有名額喔,報名連結 👉 大湳森林暑期生態營-小小調查員二 每次活動結束都覺得靈魂被用光了,但看了活動照片又漸漸回復起來。 我好喜歡《從前從前有一座池塘》這個故事,喜歡你們專注聆聽的眼神,跟著老爺爺一起煩惱、一起無奈,一起經歷旅程;喜歡你們真的試著去把池塘捲起來看看。

讓世界感受痛苦 - 生氣的背後

圖片
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,這個我知道。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,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,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、動手動腳?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,原來那些舉動,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:

#1 打開博物學的眼睛│🔍博物學之眼與合歡山 2024

圖片
旅程的一開始,我問孩子們:「你們聽說過博物學嗎?有在哪些地方聽過?」 四面傳來疑惑的眼光。 於是我再問:「那有聽過博物館嗎?」 這次得到的回應就肯定許多。